《长渠流润宁夏川》李鹏摄影作品视频展示

  由宁夏文联、宁夏摄影家协会主办,宁夏博物馆承办的《“长渠流润宁夏川”李鹏摄影作品展》即将在8月底落下帷幕,本次展览在宁夏博物馆展出并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进行,在三个半月期间,现场观众超过8万人次;先后在腾讯、哔哩哔哩平台直播3场次,在线观众累计达到6万人次;作品视频同时在宁夏博物馆官方微博、微信、B站等平台推出,浏览量超过3万人次,中国摄影报、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等媒体做了相关报道,为讲好宁夏“黄河故事”写下生动注脚。

  作者李鹏以纪实摄影的方法持续十年时间,以唐徕渠为脉络,通过120幅摄影作品讲述唐徕渠流经的青铜峡、银川、平罗、石嘴山等6个市县的历史古韵与人文气质。在展览期间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肯定了作者用影像语言重建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联系,并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践中,做历史的见证者、故事的讲述者、时代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承者。

展览历程

5月15日,“长渠流润宁夏川”李鹏摄影展在宁夏博物馆开幕

展览期间推出线上直播活动

6月18日,宁夏文联组织召开“长渠流润宁夏川”摄影作品研讨会

8月底,该展览即将在宁夏博物馆落下帷幕


媒体关注

宁夏电视台播发展览新闻

《中国摄影报》刊发简讯

长渠流润宁夏川

转载《中国摄影报》8月14日专版

李鹏 摄影/文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在摄影实践过程中,结合本职特点,我格外注重挖掘地域文化、延伸历史文脉、聚焦时代发展、关注百姓生活。

  我的专题作品《长渠流润宁夏川》关注的是长城护卫下的引黄灌区润泽的这一方风土,自青铜峡108塔发端的唐徕渠水滋养的这一方百姓。穿越千年的引黄灌溉古渠系,成就了塞上江南的富庶与荣光,赋予了神奇宁夏的多彩与妖娆。

  宁夏平原与黄河血脉交融,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素有“塞上乳管”之称的唐徕渠,全长316公里,是宁夏平原最大的一条引黄灌溉渠道。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沿渠而居、伴水而生,在此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延续着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尽享黄河天赐的灌溉之利。这里有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牵引着我的目光和追溯的步履。作为一名居住在唐徕渠畔的摄影人,镜头对准身边人、身边事,以唐徕渠为创作脉络,用纪实摄影手法讲述宁夏“黄河故事”,是我拍摄该专题的初衷。

  溯水寻源,定格瞬间。透过取景器细细品读浸润着古老韵味的唐徕渠水,便可体味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古韵与人文气质。一年一度,如约而至的渠水从家门前流淌,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每日每夜,川流不息的渠水从田野中穿过,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人们见证着这片热土的时代嬗变。镜头定格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看到传统生活习俗的延续,读懂生态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这里展现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从唐正闸春灌开闸的涛声,到黄渠桥冬闲社火的鼓点;从闽宁镇迎亲队伍的喧闹,到南梁台移民后代的笑脸;从地三村水稻田间的耕耘,到阅海湖畔休闲嬉戏的身影。十年间,我往返穿行在唐徕渠两岸,在10万次快门的悦耳咔嚓声中,记录宁夏川最生动的表情和息息相关的命脉。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自己多年从事唐徕渠文物保护、研究以及参与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宣传工作的最好回报。在为唐徕渠留存人文影像样本的过程中,展现唐徕渠原本乡情乡愁的激情与日俱增。无论是引黄灌区一年四季的劳作方式,还是唐徕渠畔城市乡村的生活形态,讲述的都是有关黄河的故事,生活在此的人们,总会在这里找到归属。希望在我的摄影作品里,某一个瞬间、某一个身影、某一个场景,抵达观众心灵深处,唤醒大家与唐徕渠的记忆,借以影像方式重建人们与唐徕渠之间的情感关联。

  透过千年时光之帷,唐徕渠循着一个亘古的约定,从古至今流淌着生生不息的黄河水。从一次次拍摄中,我感受到唐徕渠水的强劲律动,体味到塞上江南的精髓和魅力。这里的人们守护着一方水土,延续着历史文脉,从奔流的大河汲取着一份澎湃力量。

  唐徕渠,一端联通着历史,一端延伸向未来。

《新消息报》刊发专版

《银川晚报》刊发专版

“长渠流润宁夏川”摄影展120幅作品

重建观众与唐徕渠的情感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