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博物馆紧紧围绕厅党组《2018年全区文化工作要点》及年初确定的效能目标,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全馆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坚持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运行标准,以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加大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力度、强化宣传教育职能为重点,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内部管理

  (一)组织管理

  1、法人治理结构

  (1)组建宁夏博物馆理事会

  宁夏博物馆理事会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2016年12月7日,宁夏博物馆理事会正式成立,宁夏文化和旅游厅领导卫忠当选第一届宁夏博物馆理事会理事长,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党支部书记梁应勤当选副理事长。宁夏博物馆理事会由11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包括政府部门代表2人,馆方代表5人(含职工代表1人),专家代表1人,媒体代表1人,企业代表2人。

  (2)理事会依章程履行职责

  宁夏博物馆实行理事会制度是我区文化事业单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事物,是完善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博物馆事业单位公益职能,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

  宁夏博物馆作为全区博物馆理事会建设工作的先行试点单位,在推动全区博物馆行业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宁夏本土气息的理事会制度,辐射带动全区博物馆行业理事会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引路和借鉴指导作用。2018年,按照《宁夏博物馆章程》和《宁夏博物馆理事会章程》的制度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于2月7日、11月9日分别召开了宁夏博物馆理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博物馆2018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听取了博物馆2018年度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博物馆2019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使博物馆各项工作有序、良好运行。

  2、制度规范

  (1)进一步完善规范议事管理制度

  积极完善博物馆内部管理制度,整合削减、查漏补缺,进一步规范整理了《宁夏博物馆制度汇编》;按照自治区党委巡视整改要求,先后进一步完善规范了《“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宁夏博物馆党支部议事规则》《宁夏博物馆馆务会议事规则》。依据中组部《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和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印发<自治区文化厅干部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建立了干部任用全程纪实制度,切实做到干部任用全程公开、有据可查。

  (2)认真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按照自治区文化厅普法宣传工作文件要求,成立了宁夏博物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宪法宣传普及实施方案,利用LED显示屏、博物馆网站、微信等平台,广泛进行新宪法宣传视频滚动播放,组织干部职工参与知识答题活动,普法宣传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二)、藏品管理

  1、藏品搜集

  (1)本馆定位和特色及搜集藏品的数量

  为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我区的文化历史底蕴,丰富我馆藏品,利用好有限的文物资源,2018年我馆在文物征集方面突出反映宁夏民族地域特色,以西夏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青铜文物以及具有能够见证黄河文化和反映红色文化的近现代文物为重点,兼顾旧石器时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具有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具有科研价值的石器、石刻、石碑、石雕等文物;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历代陶、瓷器精品和各个窑口的典型器物;宁夏地区流传使用过的历代钱币;典型民俗文化风格特色的砖雕、绘画、錾花工艺品、绣品、玉雕、木雕、服饰等历史民俗文物及近现代宁夏书画名人的代表作品。

  2017年为配合巡视整改工作,我馆文物征集工作暂停至今,审计部门提出今后文物征集需提供文物征集专项发票,经我馆向相关税务部门咨询,税务部门答复“税种暂无文物征集此项”,因此2018年我馆的文物征集工作进入瓶颈期。

  2018年全馆接收捐赠藏品数量总计316件,其中包括书画作品、新石器时代石器、紫砂壶作品等。

  (2)2018年未收集来源不明或者来源不合法的藏品。

  2、藏品档案

  (1)建立藏品账目及档案

  我馆凡经过鉴定征集入库的文物,均及时登入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帐,也就是藏品总登记账,即总账。我馆总账按流水号顺序登记入藏品,不管质地如何,入库一件,登记一件,流水号不中断,总号记到多少,就是有多少件文物。为科学管理、便于研究,文物又建立有分类账。我馆分类账采用二层复合分类法,按照质地和功用分类,把文物分为十一大类:陶器、瓷器、玉石器、金属器、货币、书画、文献、革命文物、民俗文物、岩画、杂类等,再在十一大类下分目,如陶器下又分为出土陶器和传世陶器两种,民俗文物又分为陶器、玉石器、金属器、丝织品、文献等五种。

  藏品账目设总账和分类账,二者兼有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电子文由本专人管理,分类账纸本由各库管员分管。所有入账文物均建有编目卡及藏品档案,珍贵文物有藏品档案和藏品电子信息库。作为总账的辅助账目,还设立有馆藏珍贵文物账目,分一级文物账、二级文物账和三级文物账分别装订。文物档案均按等级分类保管。

  (2)单独设置文物档案,区分文物等级

  文物档案按照文物分类账分类,分为十一大类。每件登记入账的文物根据总账和分类账内容,单独建立藏品档案,档案除按照总帐项目填写外,还包含鉴定意见、铭记题跋、科学记录摘要和流传经历等,并根据动态记录等一切有关资料,逐步完善档案内容,如逐步补充完善文物照片、拓片、绘图、出展和修复情况等,客观全面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藏品档案每一类均依分类号从小到大顺序存放于文件盒内,文件盒放置于文物库房档案柜内保管。一、二、三级藏品另行建立《藏品档案》和珍贵文物分类账。一级文物档案分历史文物档案和近现代文物档案,二三级文物档案按照文物分类账,分类存放于文件盒内,便于管理。

  (3)建立文物信息化档案,并通过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在“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平台”上登录备案。

  截至2018年底,我馆已登录“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平台”的藏品达15098件/套,后续征集入账的文物,依据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的文物信息采集及登录的要求,正在有序开展中。

  (4)交换或者出借的藏品,均已建账、建档。

  我馆藏品账目由总账管理员负责管理。出借的藏品,由总账管理员出具文物清单给库管员,库管员根据清单准备文物,清点无误后出具《藏品出库凭证》,在库房办理出库手续,并在库房日志中填写文物出库记录,记录包括出库文物数量、编号、名称,提用人及目的,提出日期,经手人等项目。文物从库房提出后,文物管理员与提用人进行点交,由文物管理员填写《文物出库凭证》和点交单,双方确认后签字。《文物出库凭证》、点交单和文物借用协议等文件一起存档。

  3、 藏品安全

  (1)库房和展厅均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设施

  宁夏地处西北,气候较干燥,从大环境看对金属类、石质类、瓷器类等藏品影响微小。宁夏博物馆新馆库房在结构、防震、防盗以及温湿度等方面都符合国家文物局相关规定。文物按照质地分类,分库存放,设有15个库房,分别是金属器库房、陶器库房、传世瓷器库房、出土瓷器库房、玉石器库房、钱币库房、岩画库房、礼品库房、代管库房、临时库房、近现代文物库房、回族民俗库房、书画文献库房、杂类库房及一级文物库房,再按照有机质和无机质类分为两个区,前10个库房是常温库房,后5个库房是恒温恒湿库房。经过检测,有机质文物库区冬季温度在10℃以上,夏季温度在26℃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基本稳定。各库房环境达标,适合文物存放。

  库房内配备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震设施和设备,保管员定期对库房温度、湿度、照明、尘埃、虫霉等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库区内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出入库文物消毒检疫和已发生虫霉病害文物的熏蒸消毒处理的文物熏蒸消毒系统,在库房大门入口处安装了风淋设备。

  有机质库房湿度可以由中央机组调控,设置有通风设施以调节藏品库房空气,通风设施中安装有新风过滤净化器,每月定期交流库区的空气,确保了藏品环境的相对稳定。库房温度常年保持在22—24℃,有机质文物库区相对湿度保持在45%左右,基本稳定。各库房环境达标,适合文物存放。

  在展厅对有特殊要求的文物展柜进行了加装环境调控设备,在文物库房和展厅布设了无线传感实时监测系统,配备了必要的环境检测仪器,这一整套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对全部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能做到及时监控,并能定期检测和评估无线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对环境污染物进行监测。2017年,在我馆建立起宁夏区域博物馆环境中心平台监测系统。

  (2)定期对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有完整的检查、维护记录

  每月定期检查库房文物保存情况和环境控制、监测设备,定期打扫卫生,在有机文物库房放置樟脑晶体等药品,让文物存放在一个安全洁净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做好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除去例行的库房柜架的检查外,对恒温恒湿机组设备间进行定期检查,并填写检查、维护记录。

  (3)对珍贵文物和易损藏品是否设立专库或专用设备保存,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文物库区内专门设立一级文物库房,属于恒温恒湿库房,按照文物柜架要求参数定制制作了特殊柜架,贵重文物有保险柜存放,该库房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文物质地情况,将绝大部分适合囊匣放置的珍贵文物配置了无酸纸囊匣。

  (4)2018年,全年未发生过藏品安全事故。

 二、服务产出

  (一)科学研究

  1、科研产出

  2018年,宁夏博物馆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成果丰硕。在科研产出方面,本年度总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7篇,内容涉及藏品研究与保护、陈列展览研究、社会教育研究等;本年度共有5个科研项目正在进行,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个,自治区级科研项目3个。当前,博物馆正处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阶段,我馆在实施科学研究工作中也贯彻执行这一理念,以藏品为基础和依托,以展览为手段和形式,最终将藏品和展览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教育研究和观众研究项目的开展。在社会教育研究方面,对博物馆受众群体进行细化,提出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与教育项目具体化,从而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项目的职能有效实现。在观众研究调查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博物馆对观众的行为、态度以及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评估,采用的方式为:实地观察、馆内调查和社会调查。

  (1)科研产出数量(科研论文47篇,科研项目5个)

  (2)代表性科研成果水平

  2018年宁夏博物馆代表性科研成果为艺术类课题《宁夏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研究》。《宁夏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研究》是2017年度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规划项目批准的青年项目,2017年11月10日批准立项,2018年11月30日结项。课题主体分为前言、第一章——宁夏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文献综述、第二章——宁夏丝绸之路艺术类别研究、第三章——宁夏丝绸之路艺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结语和参考文献六个部分。《宁夏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研究》这一课题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二章节。本章节第一次综合系统的研究了宁夏丝绸之路艺术,资料详尽、内容全面,并将宁夏丝路文学艺术作为宁夏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一个门类涵盖其中,拓宽了这类课题的研究视野。《宁夏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研究》这一课题的应用价值体现在第三章节。该部分内容提出需要从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去思考宁夏丝绸之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提出加大宁夏丝绸之路艺术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加大丝路艺术文化和丝路旅游的融合力度是塑造地区形象、促进宁夏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提出古丝绸之路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给予十分有益的启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宁夏丝绸之路艺术还是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2、 科研服务

  (1)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提供便利

  在科研服务方面,宁夏博物馆研究部为参观群众无偿提供展品和科研咨询;配合中国纪检监察报《文化周刊》关于宁夏成立60周年的宣传报道,撰写以宁夏博物馆馆藏代表性红色文物为主题的文章四篇;为自治区大庆办提供文物及历史照片用以支持 “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图片展”的举办。文展部支持中国文物报社编辑《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解析与重要展览会编》,为中国文物报社提供宁夏博物馆2017年度13个临时展览的相关资料。文物保护中心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向全区同行业的博物馆、文管所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文物收藏者提供无偿检测、分析三十余次。征集部收集文物咨询信息40余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宁夏文化馆举行公益文物鉴定活动;协助司法机关对涉案文物鉴定评估4次;协助固原博物馆、吴忠博物馆、内蒙古左旗文物局鉴定文物各一次。资料室向文博界同仁及有需要的社会研究者提供书籍资料查阅,同时,宁夏博物馆官网及时更正科研信息方便公众查阅。此外,宁夏博物馆多年来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2018年,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陈琛、南京审计学院的齐亮和北方民族大学的陈宁义、张鹏等四名大学生在我馆实习。

  宁夏博物馆与北方民族大学合作的研究项目“西夏文物三维数字化与虚拟复原方法研究”正在进行中,宁夏博物馆保管部提供藏品资料和科研咨询,北方民族大学提供三维数字扫描机设备和照片分析技术人员。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该研究项目顺利开展。

  (2)本馆官方网站公开用以支持科研的公共资源共享服务信息与服务方式

  (二)陈列展览

  1、基本陈列

  宁夏博物馆现有“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和“宁夏民俗文物展”四个基本陈列。

  (1)“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

  属历史文化陈列。2008年8月28日,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宁夏博物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三千多平米的“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展厅正式对外开放,该展览荣获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形式设计奖。2018年,为迎接自治区六十大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进行了改造提升并于2018年9月开展,展陈面积3011.48平方米,分“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六个部分,展出文物2545件。展览主题明确,展品组织得当,把宁夏自远古至清朝约三万年间形成的渔猎文化、畜牧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全面、真实、鲜活地展示在3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彰显了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该展览构思巧妙、内容丰富、可行性强;形式设计新颖、语言精炼大气、展示手段多样;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得当合理,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展品包括石器时代文物、北方草原青铜器、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丝路文物、西夏文物、元明清文物等。展出文物地域特色鲜明,反映出宁夏的特色历史文化。

  (2)“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

  属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陈列,展陈面积1200平米,2016年改造提升并开放使用。展览内容分为:前言;星星之火,宁夏早期革命活动;红星照耀,红军长征在宁夏;共赴国难,宁夏的抗日活动;峥嵘岁月,宁夏的解放;日新月异,宁夏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结语共七大部分,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58年。陈列方式以文物为主,辅以照片、图版、文字、油画、雕塑、图表等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场景再现、电动沙盘和电子声像等表现手段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再现宁夏革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出文物341件,其中一级文物40件,照片230幅,历史地图12幅。整个展览以宁夏近现代文物为主体,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和互动体验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适当的场景复原和现代新科技的应用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使观众在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感受中,切实对革命历史产生更为深刻的沉淀和反思,更好地发挥了我馆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三大基地的作用。

  (3)“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

  属宁夏地域特色文化陈列,展陈面积1338平方米,展出文物308件,分为序、文物展示、岩画研究与保护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再现宁夏境内史前时期的自然环境、早期人类处于这种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方式、精神状态以及宁夏境内岩画整体分布情况等等。第二部分通过岩画实物、拓片、照片、游牧民族文物及文字板将岩画全貌展示给观众。内容分为若干小单元,包括人面像、生殖崇拜、巫术、各种动物、狩猎、放牧、争战、祭祀、手印、符号、原始宗教、彩绘岩画等。第三部分包括岩画年代推测、岩画内涵推测、岩画制作方式、宁夏岩画研究状况和岩画保护五个单元。在展厅设计上力图通过形式深刻反映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赋予展示空间中的每一个物体以灵性,将色彩、材质等化做历史的音符,扣击观赏者的心灵,引起共鸣。将展品回归自然,用山体的磅礴气势来衬托展品原始与质朴的特殊风格。粗犷的山体,不羁的岩画,增强实地场景的真实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真正感受到刻在山石上岩画的深刻和不朽。在展厅内部使用沙盘、大量的岩画实景照片、岩画线刻图、考古发掘照片以及投影、立体电视、多媒体等科技手段等作为辅助,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岩画,了解远古人类文明。

  当前,宁夏博物馆“宁夏民俗文物陈列”正在改造提升过程中。

  (2)在本馆官方网站公开基本陈列的主题和展品说明。

  2、临时展览

  2018年宁夏博物馆坚持引进、输出与自主创办展览相结合的模式,先后举办各类展览17个,其中引进展览7个,输出展览5个,自办展览1个,参与联合办展4个。这些展览充分发挥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特色鲜明,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馆际合作、丰富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扩大宣传宁夏历史文化、提高宁夏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由本馆设计策展的临时展览

  A.自办展览——“西夏文物精品展”

  该展览由本馆负责策划设计,并能够反映本馆的定位与藏品特色。

  “西夏文物精品展”是宁夏博物馆自2002年推出的一项特色展览。本展览集中了西夏故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旨在从西夏文字、西夏金属、西夏瓷器、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方面,全面、真实地揭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自2002年至2017年十五年间,该展先后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河南、山西等全国十几个省市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广受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近年来,随着西夏文物的发掘与研究,该展也随之进行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宁夏博物馆乃至宁夏文化界的一个亮点和品牌。

  B.配合国家或地区重大活动举办的临时性展览

  2018年,我馆配合国家或地区重大活动举办的临时性展览共4个。

  a.“大河奔流”

  “大河奔流”展得到了黄河流域各省区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从青海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借调了80余件(套)文物。

  “大河奔流”主题展,坚持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相结合,力求通过“中华母亲河”“魅力黄河口”两大板块,以“志说黄河、志说东营”的形式,系统、真实、生动地展示黄河风采,传播黄河文化,讲述东营故事,激励参观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b.“古道·天马——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

  此次展览共展出由甘肃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及甘肃各地县博物馆等31家文博单位收藏的珍贵文物310件(套),其中,来自国家博物馆及国内6个省区的省外文物50件(套),省内文物260件(套),这些展品中珍贵文物近九成,文物数量和品位均超过了前两届敦煌文博会文物专题展。。展览分为“古道”“商贸”“交融”三个单元,以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交通工具——马、骆驼、车辆等为线,与相关文物串联起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向人们讲述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城镇繁荣、文化交流,进一步凸显古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史上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c.“金色记忆——中国十四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

  中国黄金制品产生于夏商时期,历经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发展,呈现出一脉相承又多元共融的格局风貌。本次展览展出了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辽宁、西藏、陕西、河北等地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先秦至元代金器精品,以时代为序,根据不同阶段金器发展的总体特征划分出了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5个单元。展厅中心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单元——“黄金面具”,展出来自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出土的8件黄金面具,是首次对国内目前发现的主要黄金面具进行的集中展示。

  d.“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

  “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精选了青海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西藏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青海省湟源县古道博物馆等单位的馆藏文物,生动反映了唐蕃古道的繁荣盛况及其对沿线地区的重要意义。

  唐蕃古道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古道之一,全长3000余公里,跨越了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重要通道。唐蕃古道在历史上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迄今,这条道路在许多领域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展览内容分为唐蕃古道的缘起、唐蕃间政治关系、唐蕃间经济往来、唐蕃间文化交流、唐蕃古道的影响五个部分,精选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古道精品文物200余件,文物来源广泛,精美程度较高,类型丰富,器物多样,展示手段灵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C.有计划引进境外或其他省(市、区)博物馆临时展览

  2018年宁夏博物馆坚持以举办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系列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物系列展等为主要内容,有计划引进境外或其他省(市、区)博物馆临时展览7个。

  a.“书香塞上联墨情艺术展”

  联与墨,比如水和珠、石和玉,水涵珠而川媚,石蕴玉而山辉,相互承载,便相映生辉、锦瑟和鸣。能够在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生生不息,其魅力可见一斑。联墨传情也是中国文人立志、言理、传承的一种方式。

  展览共遴选76件作品,均为艺术家们的精心之作,弘扬中华联墨艺术、普及楹联传统文化。这些佳作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信,表达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广大观众新年的良好祝愿。

  b.“纨扇春风——宁夏女书法家扇面作品展”

  自古以来,才子与佳人便与扇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把中国扇就是深厚中国文化的缩影。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书画。扇子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扇面书法艺术门类,由此应运而生。本次展出的书法扇面作品六十五幅,其中五十幅为宁夏女书法家精心创作,真草隶篆各体概有,折扇团扇形式兼备,示出塞上,如月如花,若云若霞,仪态天然……这令人耳目一新的颜面风姿,就是她们最本真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才情的美好展现。春风化雨,草长莺飞,歌唱春天,巾帼也不让须眉。

  c.“刘魁一 李化奎 王永强书画展”

  刘魁一:1953年5月出生于河南上蔡。自幼随父习帖,曾在部队服役,后从事学校管理等工作。现任宁夏西夏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

  李化奎:山东潍坊人,1940年生。原宁夏法制报美术编辑、美影部主任、宁夏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现为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宁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王永强:宁夏银川人,1950年生。现为宁夏美协会员、银川市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宁夏西夏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宁夏文史馆书画研究员、银川市书画院特聘画家。

  d.“第二届全区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暨宁夏第二届硬笔书法作品展”

  汉字书写大赛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推广普及我区大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提高汉字书写水平。本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共收到全区大中小学生参赛作品102416件,经初评、复评、现场测试、终评等环节评选出369件获奖作品,同时评选出了10所优秀组织学校和20名优秀指导教师。参赛作品充分展示出我区大中小学生“写漂漂亮亮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为进一步繁荣我区书法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e.“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摄影展”

  “世界华侨华人摄影展”是中国侨联亲情中华系列活动之一,自2013举办首展以来,已成为面向海内外华侨华人摄影家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本次展览共收到了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海内外2020名华侨华人摄影家创作的19000余幅/组参展作品,组委会从中评选出金奖3幅/组,银奖6幅/组,铜奖9幅/组,佳作奖235幅/组。本次巡展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一带一路”起点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

  f.“中华民族颂——56个民族诗书画”

  此次展览诗书画三位一体,展出了著名书法家张生礼创作的五十六个民族56首诗,56幅隶书、金文书法作品和著名油画家刘仁庆创作的56幅民族人物肖像油画作品,集中展现了每个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服装服饰、衣食住行。作品生动展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激励引导各族人民进一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画出最大同心圆,共迎美好新时代!

  (2)代表性临时展览的水平

  2018年,宁夏博物馆代表性临时展览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2018年1月1日,“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在旅顺博物馆正式开展。作为2018年大连市文物艺术精品展的首个展览,此展览主要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95件,通过西夏文字、工艺、佛教、建筑四个单元进行展示,将西夏这个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所创造的灿烂而独特的文明呈现给广大观众。

  内容上的亮点:作为2018年大连市文物艺术精品展的首个展览,此次展览主要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95件,通过西夏文字、工艺、佛教、建筑四个单元进行展示。丝绸之路上的西夏古国,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立国西陲,雄霸河朔。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共经十主,历时189年。它历经近两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丝路文明。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文物、典籍等都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丝路古国被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沙之中。20世纪以来,凝聚了西夏人智慧和才干、展现了西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类文献、文物被大量发现,使独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起来。那些气势恢弘的佛教建筑、精湛超群的石雕技艺、方正繁缛的西夏文字、美轮美奂的金属制品,唤醒了人们对西夏文明的历史记忆,有力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形式上的亮点:加强展览氛围的营造。序厅采用驼队西出嘉峪关的沙漠喷绘和模型制作的沙漠小场景相结合,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工具、沿途环境和重要城镇显示出来,展厅里的大块墙面,将丝路沿途风景用喷绘与展板做大幅面的展示,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展览的“丝路佛迹”章节,独立柜所陈的佛像展品,在大幅敦煌石窟场景喷绘所做背景的衬托下,尤为庄重威严。突出重点文物的展示。由于展厅面积和展柜尺寸的限制,我馆无法对参展的所有文物逐一进行展示,为此,我们对展品进行梳理和挑选,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重点文物重点展示。如甘肃博物馆的铜车马出行仪仗俑阵里的铜奔马,用独立柜进行展出,背景则是这一组仪仗俑摆放复原的场景照片;而俑阵的其他展品,则挑选出每一类的一件文物按顺序展示,这样既能突出代表性展品,又能充分全面概括该类展品。注重专业灯光的配置。为保证展览显示效果,我馆专门对该展厅的灯光进行升级,采用可变焦低发热的LED光源灯具,灯光的聚散强弱,让重点展品和展品的重要细节,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表现。

  (3)官方网站公布的展览信息

  (三)社会教育

  1、教育活动

  (1)策划和实施教育活动的数量

  2018年宁夏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共计58场次。如在少年儿童教育方面,依托“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制作岩画拓片、依托西夏历史文化学写西夏文字、依托红色文化开展党史教育、定期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等。并以引进外展为平台,通过专家讲座、临摹大师名作、“黏土捏文物”等手工制作等项目,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让少年儿童收获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和体验;在对青少年开展教育研究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课程,以传承红色教育基因、传授历史文化、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配合文创开发,馆内开设了“创意作坊”、与区内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书画大师、手工艺人等进行合作,不仅为青少年们开设课堂,讲授知识,还提供馆藏文物素材,让青少年们以此进行创作;在针对广大公众开展教育研究的工作中,2018年宁夏博物馆开展的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活动达到近60场次,依托“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为主题的常设展览,以鲜明的红色主题内容,引导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针对特殊群体的研究工作中,通过研究弱势群体(低智商)和残障群体(儿童及老龄化群体)的心理特点、设置有效的活动方式,开展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

  a.常设教育项目:2018年宁夏博物馆策划和实施的常设教育项目主要有以下五大类:

  一是“走进校园·历史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启宁夏博物馆常设教育馆外课堂。

  “馆校合作——历史文化进课堂”系列专题讲座活动,是宁夏博物馆为更好发挥博物馆社教职能开展的常设教育项目。专题宣讲形式让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收获知识为宗旨,围绕宁夏博物馆馆藏资源和本地文化,利用图片、展板、多媒体等手段,精心制作成PPT课件,将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学习青少年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宣教方式。

  2018年,宁夏博物馆先后走进银川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中专院校,开展了“走进校园·历史文化进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宣教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宁夏博物馆领导的肯定和校方的认可,讲座内容立足于宁夏博物馆四个基本陈列展,以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基础,围绕着儿童和青少年教育这一主题,制作了一系列“二十四节气”习俗专题讲座内容,以学校为基地,以班级讲座为主,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博物馆的距离,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机会,更是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的认知感、自豪感传播了正能量,起到了博物馆与青少年沟通互动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教职能,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博物馆、亲近博物馆。

  二是小小讲解员夏(冬)令营活动——搭建与青少年沟通互动的桥梁。

  2018年寒暑假开展(冬)夏令营活动10场次。

  为了充分发挥宁夏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2009年至今,我馆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小小讲解员夏(冬)令营”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

  在为期各一个月的夏(冬)令营活动中,我馆先后与宁夏闽宁镇小学、三沙源小学、贵州省小学生及来自奥地利的小学生们在宁夏博物馆通过参观展览,零距离接触文物,了解宁夏历史文化和文物基础知识。本地(冬)夏令营活动的小学生们在参观展览之后进行讲解技巧、语言表达、讲解礼仪等相关知识培训,并参与到岩画拓片制作、西夏文字书写、扇面绘画等实践体验活动,度过了一个个快乐又充实的假期生活。现场讲解辅导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培养了自信,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与家长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开通了微信群,社教工作人员可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保证了孩子们的上课质量,也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动态。每次夏令营结束后,宁夏博物馆都会评选出优秀小小讲解员,并邀请他们加入我馆小志愿者团队,利用节假日担当起宣传历史文化的任务。

  三是5·18国际博物馆日教育活动——博物馆人用独特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5·18国际博物馆日” 根据每年的主题立足本馆资源,推出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博物工作者带着“流动博物馆”展板走进社区、广场、学校、部队、监狱,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在馆内开展一系列专业知识讲座。活动当天宁夏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博物馆大厅大屏滚动播放主题宣传口号、全天定时为观众实行免费讲解服务10场次、开展5·18博物馆日知识、文物保护法知识等讲座2场次、结合《宁夏岩画》展厅内容,在一楼《宁夏岩画》展厅外互动区开展制作岩画拓片互动体验活动2场次、带馆藏文物图片电子投影设备开展“文物知识”进校园(银川兴庆区回民三小学)活动、带馆藏文物知识展板、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宣传展板,在银川玉皇阁广场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所有活动受到广大观众及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四是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宁夏博物馆紧紧围绕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18年6月9日,开展“文化遗产日”非遗胡芦丝展示;举办“第二届宁夏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作品展,参与人数1000多人次。

  通过开展的“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向市民广泛宣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及相关法律、法规,彰显了文化遗产的社会作用与功能,增进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广大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取得了文化遗产日活动预期的效果。

  五是志愿者招募及培训活动。

  宁夏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是宁夏博物馆常设教育项目,为大、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丰富社会工作人员的业余生活,提高服务意识;点燃退休人员的生活热情,倡导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增强小志愿者讲解员的自信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转变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

  针对志愿者培训项目,宁夏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讲座,策划培训计划,提供培训资料,制作了大量海报和宣传册。同时,联合电视台、平面媒体等,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扩大了志愿者群体的知名度和宁夏博物馆的影响力。

  2018年共招募社会成人志愿者120余人,考核上岗服务者30人,讲解服务528小时;招募暑期小志愿者讲解员60余人,上岗服务20人,服务836小时,全年共服务1364小时,他们积极为观众讲解,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弘扬了志愿精神,发挥了博物馆公共文化为大众服务的作用。

  b.在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策划并实施的特色教育活动

  法定节假日实施的特色教育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起源及闲情雅趣,传承民族文化,让大家在博物馆里过一个欢庆难忘的节日,宁夏博物馆社教工作者秉承让公众及青少年在活动中以收获知识为目的,特在元旦、春节、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等法定传统节假日及寒暑假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特色教育活动,并在节日到来之际逐一开展。

  2018年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策划以吉祥迎春为主题的活动,把春节的习俗、传说与做灯笼、剪窗花、写春联结合在一起开展活动6场次。结合《书香塞上联墨情展》开展青少年体验活动:送福送喜送春联、小小巧手剪窗花、我来写“福”写“春联”、我是儿童画大师、春联对对碰、指尖上的精灵—卡通小狗剪纸、十二生肖——戌狗故事会等,100多名小朋友参与其中。清明节走进兴庆区唐徕回小,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600多师生参加活动。传统习俗让孩子们及广大公众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18年端午节开展以“品味端午、传承文明”为主题讲座,将端午节的传说、由来和习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大小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就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5月1日,宁夏博物馆联合宁夏民生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五·一劳动节“向劳动者致敬”系列社教活动,邀请银川市西夏区政府和宁夏大剧院的30名保洁、保安人员来到博物馆参观,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宁夏博物馆社教工作者向各位劳动者表达了节日的祝福,期望更多的劳动者走进博物馆,享受一程心灵之旅。

  寒(暑)假策划并实施的特色教育活动

  寒(暑)假实施的制作岩画拓片、国宝探险、学写西夏文字等亲子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与父母沟通、感情交流、互动的机会,加深家庭成员间的默契与关爱,也起到了宣传、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2018年寒假开展第二期、第三期“全民悦读——走进宁夏博物馆讲解西夏文物”,小小解说员讲解实践活动 ;开展“博物馆里展风采 传统文化促成长”寒假小讲解员培训活动,暑期开展小讲解员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上岗后的小讲解员们为观众讲解709批次,成为了历史文化传播者的“后备军”。

  c.面向不同公众需求策划并实施的其他特色教育活动

  宁夏博物馆为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不同观众文化需求,每年举办形式各样的特色教育活动。2018年宁夏博物馆开展的特色教育活动主要针对以下人群:

  ⅰ.幼儿教育

  宁夏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结合少儿学习的直观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等特点,摈弃传统的空洞说教,以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为依托,设计了一系列少儿可以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的课程,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少儿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2018年与银川市第四幼儿园大二班、东方夏娃少儿艺术班、宁夏大学南校区的孩子们,开展跟我学写“天书”——西夏文字体验互动活动课程、“一句话猜文物”、西夏瓷器剔花留韵——绘画西夏瓷器纹饰、素描西夏建筑构件等亲子活动。

  ⅱ.青少年教育

  宁夏博物馆向青少年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项工作在全社会来讲,博物馆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对青少年的教育是我们宁夏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六一儿童节与银川实验小学开展参观体验活动、与兴庆区第二十九小学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开展参观博物馆体验活动。五四青年节与宁夏育才中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学校联合为学生制定一套详细的参观学习计划,根据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参观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展览。引导他们参观时,结合青少年的好奇、好动等特点,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他们讲解,与他们沟通,还尽可能的给他们多一些参与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ⅲ.成年人教育

  把博物馆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2018年宁夏博物馆除了日常展出外,定期开展各种科学普及教育活动。馆内配有图书、电脑,观众可以随时借阅、查阅资料,以解决参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与此同时,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综合性鉴定会,使博物馆教育真正成为成年人教育不可缺少的

  2018年“七一”前夕,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精心策划主题党日教育活动计划,安排专业讲解员讲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了党性教育的阵地作用;针对部队官兵策划历史文化进军营特色教育活动方案;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走进社区、广场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都得到各个领域好评,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发挥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赠送的贺扁悬挂我馆,我们以此为红色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讲好贺扁故事,传承好宁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

  ⅳ.特殊人群教育

  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不仅专门设有方便残疾人出入的通道,馆内配置轮椅、专用厕位、电梯,以方便残疾人参观的设施设备。除此之外,对特殊人群还策划了专门的教育活动。宁夏博物馆在特殊节日邀请残障人士来馆参观,义务讲解;考虑到残障人士出行不便的特殊情况,2018年助残疾日之际,宁夏博物馆社教工作队携带文物展板电子投影设备及宣传资料赴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宁夏阅海养老中心、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宁夏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为他们送上了特殊的服务和关怀。在为特殊人群的服务过程当中,宁夏博物馆社教工作人员充分的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策划出一套适合他们的讲解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了因人施讲,因人施教。

  (2)代表性教育项目的水平

  “大夏寻踪——西夏精品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社会教育项目

  2018年开展的“大夏寻踪——西夏精品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社会教育活动,采取与社会教育机构及银川市部分小学6——12岁的少年儿童、“全民悦读——走进宁夏博物馆讲解西夏文物”,第二期、第三期小小讲解员实践活动组织机构联合合作的组织形式进行。在儿童教育方面我们相对缺乏相应的教育人员,特别是针对低龄儿童的教育活动处于浅表层面,基于此,我们尝试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多元化儿童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机构各具专长、各有特色。我们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实物资源,营造特定环境,创造学习情境和专业教育机构成熟的教育理论、学习手段、师资力量合作,在教育活动的策划、实施的各阶段相互联系形成趋于完善的有机整体。

  “大夏寻踪——西夏精品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是宁夏博物馆2018年度面向少年儿童开展的一次较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分为策划阶段,社教工作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联合各合作单位多次展开流程论证,确定好方案后在报纸、电视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活动实施阶段,严格按照项目策划方案实施,将参与活动的小观众以年龄段划分,实施了一系列围绕该主题进行的趣味性社会教育活动,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获得了在体验中学习的乐趣。此次活动都在馆里网站和微信平台发布,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赞扬。

  活动内容:

  ⅰ.一句话猜文物

  西夏文物具有强烈的党项民族特征,再现了西夏时期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本活动课程采用“学一学”和“猜一猜”的互动设计,将输入和反馈两种学习方式即时结合,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讲解员先带领青少年们在展厅里系统地学习西夏历史及系列文物,有国宝级文物“鎏金铜牛”、“人像碑座”等等。随后以卡片提问的方式,将文物的特点以关键词或者关键句的形式展现,让他们在了解文物的基础上记住文物。参与一句话猜文物活动,小朋友们踊跃抢答。通过此项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加深对博物馆展览及文物的了解。

  活动时间:2018年3月2日,4月3日

  活动地点:《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展厅、青少年活动

  中心、银川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

  活动对象:亲子家庭 小学课堂学生

  参与人数:20组家庭 60名学生

  ⅱ.西夏瓷器 剔花留韵——绘画西夏瓷器纹饰

  本次活动课程设计由上、下两个半场组成。上半场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青少年们学习西夏瓷器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下半场由社教工作人员带领并指导青少年们在展厅绘画西夏瓷器。

  活动时间:2018年4月7日

  活动地点:《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展厅

  活动对象:6——12岁少年儿童

  参与人数:20人

  ⅲ.学写“天书”———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体验课程,我们邀请专家现场书写演示西夏文,并通过讲解西夏文字的结构、笔画,书法的握笔、运笔,书法作品的落款盖章等内容,让青少年们通过自己动手练习,在专业老师现场指导下完成了一幅幅自己满意的西夏文书法作品

  活动时间:2018年5月19日

  活动地点:《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展厅

  活动对象:6——12岁少年儿童

  参与人数:20人

  ⅳ.素描西夏建筑构件

  通过开展建筑构件绘画课程,使青少年对西夏建筑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件件造型奇特的建筑装饰构件给孩子们创造了学习绘画基本功的素材,提升了素描绘画基础技能,体现了博物馆为青少年教育所发挥的作用。

  活动时间:2018年4月14日

  活动地点:《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展厅

  活动对象:6——12岁少年儿童

  参与人数:20人

  (3)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策划并实施的“互联网+教育”项目数量

  2018年,宁夏博物馆依托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针对网络受众开展的具有知识性、教育性、互动性的教育项目如下:

  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社会教育:我馆以微信、微博和官方网站等新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向网络受众开展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发布展览动态、社会教育活动相关资讯、提供导览服务、展览咨询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几年间,我馆的“粉丝”数已两千多人,“粉丝”在平台上的留言、评论和提问,工作人员会定期查看并回复,博物馆与观众在网上开展互动。

  ⅱ.导览方式的改进:我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导览应用服务”让观众通过扫描智能导览APP二维码下载手机智能导览程序。智能导览系统的运用,使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讲解内容,满足了观众自由聆听讲解的需求,是互联网+教育项目中个性化服务的体现。

  ⅲ.虚拟展示:我馆打破实体博物馆在时间和空间,以及保存环境与保护技术的局限,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以文物数字知识仓库为底层支撑,通过网络技术提供《石刻史书——宁夏岩画陈列》全景虚拟浏览,观众在电脑、手机、PAD上点开“虚拟游览”,就可以循着参观路线,将展览中的精选藏品,从内到外在掌上“逛”一番。虚拟展厅的展示,拓宽了我馆互联网展示和教育功能的深度与广度,突破了图片和文字的局限,给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

  ⅳ.向公众公开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我馆通过官方网站,向公众公开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并将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藏品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利用普查数字化成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重点推进“互联网+文物教育”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数字博物馆,让公众了解并享受文物普查工作的丰硕成果,推进文物资源共享。

  ⅴ.官方网站设置“学术园地”栏目:我馆官网中设置“学术园地”专栏,通过网络向公众公开我馆的专家名单、公布馆内外近期开展的学术讲座、介绍文博相关知识专业论文及新书信息发布,从多层面、多角度地满足网络受众的各种需求。

  2018年宁夏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很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美篇等新媒体形式对我馆的社交活动、展览展示、学术研究等及时进行动态发布,让网络受众了解宁夏博物馆的同时,汲取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4)本馆在官方网站公开各类的教育活动

  2、 学校教育服务

  (1)为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次数

  宁夏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2018年针对学校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年接待在校学生40000余人次,全部实行免费讲解;2018年开展第二课堂教育讲座10场次;进校园开展教育支持和帮助活动30多场次;寒暑假举办培训活动近20场次;服务弱势青少年群体500多人次,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到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了历史文化及素质教育,真正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2)接纳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人次

  近年来,宁夏博物馆利用博物馆平台和资源优势,利用各种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和强化馆校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接纳在校学生来馆实践,2018年度接纳在校学生社会实践4000多人次。

  a.寒暑假举办大、中、小学生讲解员培训实践活动200人次参与。

  b.为本区及外地学校所有青少年学生提供参观博物馆实践活动进行义务讲解服务帮助,2018年11月为宁夏育才中学600多名学生实践提供参观讲解服务。2018年6月与银川实验小学开展参观体验活动,2018年6月开展“金色童年 快乐实践“阳光六一校外实践活动50人,与兴庆区第二十九小学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开展参观博物馆体验活动30人,为“第二届宁夏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作品展1000多人提供实践服务。

  c.利用博物馆资源为银川市特殊学校弱势群体、周边学校及贫困山区学生提供特殊节日体验互动活动,2018年4月为宁夏康复中心弱势群体300多名亲子提供博物馆参观实践及互动服务,此项活动体现出博物馆帮助弱势群体热爱生活,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同时,开展教师辅助教学帮助及党团日主题活动开展。

  (3)在本馆官方网站公开接纳在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

  (四)文化传播

  1、对外文化交流

  (1)举办出国境展览:2018年,宁夏博物馆未举办出国境展

  览。

  (2)举办国家学术研讨活动:2018年1月18日,我馆与日本岛根县文化机构召开宁夏与日本岛根县文化交流座谈会。座谈会上双方表达了开展文化交流互展的愿望,馆长李进增回顾了宁夏与日本岛根县缔结友好区县关系25年间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希望在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期间能够引进日本岛根县文化机构相关展览,同时将我馆的文物精品展览送往日本岛根县。日下纯子女士也表达能够将宁夏博物馆相关展览引进到日本岛根县开展文化交流的愿望,双方会谈中就举办交流展览具体事宜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2018年4月24日,宁夏博物馆与澳门博物馆举行展览洽谈会。双方达成合作举办西夏文物站体展览的共识,通过开展文化交流,积极发挥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此次合作,计划于2019年由宁夏博物馆组织西夏文物赴澳门博物馆进行展出。

  (3) 在本馆官方网站公开出国展览和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信息

  2、文物资源开放

  (1)本馆通过授权开发文创产品获得的经济收益

  2018年宁夏博物馆通过品牌授权、产品代销等方式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获得的经济收益为贰万叁仟(23000)余元。

  经济收益如此低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一是文创开发工作几乎全年停滞。由于2018年恰逢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作为文化献礼工程之一,《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提升改造工作,成为宁夏博物馆的重点及中心工作。在此期间,陈列技术部作为该项目工程的负责部室,担负着工程的整体协调推进,因此文创工作几乎全年停滞;二是由于悬挂习近平主席赠送的庆贺匾额以及宁夏博物馆实施消防、安防改造提升工程的需要,全馆闭馆近半年,文创产品销售工作也随之停止。在闭馆期间,虽然文创销售工作停滞不前,但是其他的文创工作积极进行中:一是积极重新筹划宁夏博物馆文创中心的改造;二是利用展览推出文创产品,主要《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在贵州博物院展出期间,同时提供327件/组,价值19810元相关文创产品;三是与宜兴相关公司协商开发具有宁夏文物文化特色紫砂系列文创产品。

  (2)本馆官方网站等媒体公开未展出的藏品信息,为社会利用文物资源提供便利

  2018年,宁夏博物馆官方网站公开馆藏文物共享信息,将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全部公布在官方网站上,便于观众和读者查询、提取相关文物资料信息。信息内容包括可移动文物普查编号、文物名称、时代、类别、质地、收藏单位。

  三、社会反馈

  (一)观众数量

  1、参观人数

  (1)参观总人数

  2018年1月——10月,共接待观众315536人次,其中青少年9717人次,境外445人,讲解服务1126批次。其中重要接待:1月份接待日本岛根县文化友人一行10人;2月份接待新西兰驻华大使一行6人;5月份接待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一行10人;6月份接待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一行;7月5日接待大庆办中央代表团一行50人,7月6日接待广东省政协主席一行,7月8日接待政协台海代表团一行30人;8月5日接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乃依木 亚森一行15人,8月14日接待海南省政协副主席一行;9月19日协助完成了宁夏成立60周年大庆贺匾揭幕仪式和接待中央代表团170人的讲解任务。同2017年相比有所下降。

  参观人数下降原因:为迎接自治区六十大庆,我馆严格按照自治区文化厅要求,稳步推进宁夏通史展览、宁夏民俗展览、安防消防系统的改造提升和馆舍外观改造四项建设工程。一是宁夏通史展览改造提升工程。自2018年1月宁夏通史展览改造提升工程施工以来,我馆严格按照内容和形式设计方案要求,稳步推进并于9月初完成了展陈改造,向自治区六十大庆献礼,并接待了中央代表团的参观。二是宁夏民俗陈列改造提升工程。按照2018年3月16日自治区文化厅党组2018年第6次会议要求,我馆已将《盛世回乡—宁夏回族民俗展》全部撤除并更名为宁夏民俗展。此项工程已完成了内容和形式设计方案的编写及招投标工作。目前,正与中标公司进一步完善内容和形式设计方案,待上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审批确定后,稳步推进此项工程。

  鉴于以上情况导致我馆全年总参观人数有所下降。

  (2)结构性参观人数

  经初步统计来我馆参观的本地观众约有20万人次,外地观众约11万人次,境外观众约有445人。

  (3)在本馆官方网站公开年观众数量

  本馆官方网站未公开2018年度观众参观数量。

  2、未成年观众

  (1)未成年参观人数及及有组织集体参观人数的比例

  2018年宁夏博物馆共接待未成年观众数为9717人次,其中有组织集体参观的未成个观众数占比3.1%。

  (二)公众评价

  1、观众满意度

  宁夏博物馆社教部在一楼大厅出口处设有观众留言本,观众在参观结束离馆前可自愿填写。我们根据观众留言,每天进行检查阅读,根据留言本上反映的情况进行反馈处理,给予解答,并进行改进。

  2018年宁夏博物馆共开展观众调查200余份、处理观众留言158份,总共收到358分。

  对观众提出的意见及建议给予反馈处理,其中,对展览陈列、讲解服务、馆内环境等提出表扬的有310份,占总数目的 87﹪;提出对闭馆时间太早有3份;对参观入口要有标识引导的有5份;对说明牌文字太小有3份,占总数目的3﹪;全年零投诉。

  对调查结果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对应措施,比如:有反映展厅灯光暗的,我们将随时解决;针对展览中错别字及内容不太正确的,我们组织专人修改;对保安人员看管太严、工作方法僵硬,我馆相关部门进行培训,加强保安人员的亲和力;对展厅出入路线无标志、无指示牌的情况,我们会尽快完善。

  针对观众留言中所提的意见或建议,馆领导专门召开相关部门会议,各负其责、予以解决,并与各中层主管商量解决的办法。

  借助这些调查,博物馆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观众切实需求,综合分析博物馆自身的实际情况,讨论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工作和服务计划,充分体现出博物馆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2、社会关注度

  (1)2018年宁夏博物馆全年微博粉丝1835人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为5571人次;官方网站全年浏览次数为18298/次;访问次数共计2986/次;平均访问深度为3.565。

  宁夏博物馆官方微博粉丝量

  宁夏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

  宁夏博物馆官网每月的点击量

  2018年9月,银川市公安局对我馆进行了网络安全检查,并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其中,指出我馆门户网站有多个安全漏洞,给出了网站“存在较大风险,建议立即关停网站”,的通知。

  在此之后,我馆也做了多方努力,首先,针对网站安全漏洞的情况咨询了技术人员,但由于网站已有十年的历史,架构较老,所用的编程语言已经淘汰,因此,无法从技术上修复漏洞;另外,根据我国现行的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需对所属网站进行等级保护定级,并根据定级情况确保自身网站的安全性。但我馆现有网站因不符合等保要求而无法定级,因此,我馆决定按照国家等保定级的有关规定重新建设网站。

  目前,前期的调研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待相关部门及领导审批后即可开始实施新网站的建设。

  (2)根据第三方互联网公开数据,衡量媒体关注度。

  2018年博协网、弘博网、宁夏新闻网、宁夏社科联网、知网、人民网、中国博物馆协会网等各大网站均采用了宁夏博物馆公开信息,其媒体关注度较高。